千“鼓”传承,别“秧”献礼——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仁风镇中心小学手拉手寻访活动
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大劳动人民喜欢用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来庆祝丰收的喜悦。作为民间传统舞蹈,鼓子秧歌大气、豪放、粗犷,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的队员们灵机一动,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千‘鼓’传承,别‘秧’献礼”寻访活动拉开了序幕。
伞、鼓、棒、花---寻秧歌
济北小学的队员们来到仁风镇中心小学和小伙伴一起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仁风鼓子秧歌。队员们分成了伞、鼓、棒、花,四个小分队,分头去寻找有关鼓子秧歌的资料。
伞小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才知道仁风鼓子秧歌历史久远,济阳鼓子秧歌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2000年的发展史,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鼓小队: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继被济南市政府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之后,2006年12月31日,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济阳鼓子秧歌分别在国家、省、市等各级艺术节上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演员奖。我们的仁风鼓子秧歌还多次去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演出,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朋友呢。
棒小队:记得每逢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村村演练和互相串村、赠送表演的黄金时节。参加表演的农民演员特别踊跃,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儿童,青年男女更是以能上场表演为荣,有的则全家一起出动,加入到串村表演的行列。春节期间,一支支鼓子秧歌队走东串西,入村进城,村庄之间你送我接,互相串演,可热闹啦。
花小队: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棒”、“花”,这种命名方式是根据舞者所持用的伞、鼓、棒等道具命名的。正巧我们的小队名称也是这样来的。我们在调查采访中还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子秧歌的“扛伞人”姚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