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种子”小队寻访舌尖上的小康生活

2020-08-11 14:31:14来源: 江苏少先队

  在很多张家港人的印象中,

  海棠糕是记忆深处的美食。

  小时候上街赶集,

  总会看到有人在街头

  支起一个炉灶和蜂窝状的模具,

  在那叫卖海棠糕。

  一块小小的海棠糕,

  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大队辅导员祁老师召集“绿种子”小队,来到杨舍镇乘航桥逸,探寻“舌尖上的小康生活”!

  解码·海棠糕的前世今生

  队员在活动前,在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搜集海棠糕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海棠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队员们通过思维导图、美食名片等形式,整理自己的搜索成果,提出自己的寻访疑惑,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后期的寻访活动中。

  探寻·海棠糕的手艺传承

  寻访活动当天,队员们现场观看海棠糕的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如何制作出美味的海棠糕,看队员们整理得出的制作步骤吧:

  给模具底部刷一层水油,再用铜壶将面糊依次注入模孔,高高举起模具缓缓转动,使面糊均匀粘在孔壁上,再放上炉子,整个步骤一气呵成。待面糊凝固成薄薄的一层后,填进豆沙、紫薯、奶黄、芝麻和鲜肉等各种馅料,浇上一层面糊封口,再撒上黑芝麻、红糖和红绿丝,盖上高温预热的铁盖板,小火烘烤6分钟。最后撒上白糖,喷洒少许清水,待糖完全融化进面团里,一个个又香又甜、外硬内软的海棠糕就可出炉了。

  制作过程

  看似简简单单的海棠糕制作过程,其中的不易也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20多斤重的模具怎么就能轻松翻转?这么多食材的量怎么把握精准?队员们一一采访施师傅,探寻其中奥秘。

  队员采访

  施师傅解密:从20岁开始,他就学做海棠糕,这一做,就是25年,所以制作海棠糕已经驾轻就熟。目前,这门手艺在张家港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继续传承,他想坚持做下去,想给港城人民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点赞·海棠糕的致富之路

  如今,施师傅的海棠糕摊生意火爆,每天一出摊就有各地的美食爱好者闻着香味找上来,摊位前被食客围着是常事。队员们纷纷采访:为何这老手艺在如今网红美食铺天盖地的新时代还那么受欢迎呢?

  施师傅解密:海棠糕也得跟上时代步伐,他精心改良馅料,由原本单一的豆沙馅,变成如今品种丰富的奶黄、紫薯、芝麻、鲜肉等等,符合更多食客的需求。所以,生意越来越好,靠着这门手艺和创新,走上了致富之路,实现了小康生活。

  思考·“小先锋”也要乘风远航在此次寻访活动中,队员们通过采访、体验,感悟到了施师傅“不怕苦不怕累”的创业精神,“奋斗成就梦想”的成长密码。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或通过文字思考如何争当“新时代小先锋”,或通过图画描绘“我家的小康路”,共同展望家乡的小康蓝图。

  凝聚力量:队员有“话”说

  马沁如:寻访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所有的成果都需要用时间去打磨。施师傅从20岁开始学做海棠糕,至今已45岁,他总是对自己的手艺感到骄傲,我也十分钦佩他,25年依旧在研究和延续老祖宗的手艺,并没有半途而废。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值得我们少先队员去传扬,靠自己的努力走上小康之路。

  高薇淇:我们这次寻访舌尖上的致富路,主要寻访的是海棠糕施师傅的致富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梦想、坚持、奋斗。施师傅二十多岁开始学做海棠糕,他想通过这门手艺带一家人走上小康生活。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仍旧坚持着当初的梦想,奋斗着,从当时的路边摊点,发展为现在的一个较大的门店。如今的他带着家人制作海棠糕,真正走上了小康路,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毛顾家:探访完施师傅的海棠糕点,让我认识到,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施师傅做海棠糕20余年,做到如今家喻户晓,很多人慕名而来,这离不开施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炎炎夏日,很多人或在空调间、或在树荫下纳凉,施师傅却在高温的炉边,搬动着几十斤的磨具,耐心细致地为顾客制作美味的海棠糕。施师傅说,一切辛苦,都在客人品尝完海棠糕后露出的满意的笑容中消散了,他觉得一切都值得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少先队员学习。

  薛灿灿:通过这次寻访,我明白了:任何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作为新时代的队员,我们要为家乡的小康之路做出自己的贡献,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丰盈文化内涵,长大以后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创新的头脑去劳动,不怕吃苦,积极向上,通过奋斗来实现小康生活。

  展望未来:“我家小康路”

作者: 编辑: 少先队事业部冯诗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