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备课工具箱 > 你问我答 >  正文

【你问我答】第10期:如何教育引导少先队小骨干正确对待服务岗位?

 为助力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指导下,《辅导员》杂志开设新栏目《你问我答》,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优秀少先队工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少先队辅导员解政策之惑、解工作之难、解成长之忧。

本期,一位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教育引导少先队小骨干正确对待服务岗位?

我们邀请了一位资深少先队工作者给出建议与思考。

这学期学校少先队大队委竞选,队员们积极踊跃参选,都很渴望为少先队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我发现,个别队员成功当选大队委后的表现有些变味,觉得自己比其他队员“地位”高,有命令别人的“权力”,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言行,这令我非常担忧。我该怎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身岗位,逐步培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呢?

答疑解惑

编者按

《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规定:“大队和中队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队长、副队长、旗手和若干委员服务岗位。委员要做好表率、团结队员、积极奉献。”少先队辅导员要根据队章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帮助队委深刻理解“服务岗位”的本质和奉献内涵,引导队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做好表率、团结队员、积极奉献,和队员共同创建自主、平等、友爱、向上的队集体。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刘茜                                             

看到这位少先队辅导员的困惑,我不禁想起我刚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一名当选大队委的孩子,举着检查表对其他队员“大声呵斥”。这种行为激起队员间的情绪矛盾,也导致其他队员对大队委的不认可。经过思考后,我结合孩子们的特点,总结出“认知破冰、实践磨砺、反馈监督、长期内化”的工作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认知破冰——让岗位回归“服务本质”

我发现,部分大队委的“权力感”往往源于对岗位的误解——他们从成人世界或影视剧里看到“管理者”的权威,进而片面模仿,却没明白少先队岗位的核心是服务集体。如何让大队委正确看待岗位,少先队辅导员可以试试这样做。

用“角色卡”讲透岗位意义

首先,给每一名新任大队委发一张“岗位角色卡”,正面印着岗位名称(如大队长、文艺委员……),背面画出两个场景:左边是“发号施令的少先队小骨干”,右边是“弯腰帮队员搬椅子的少先队小骨干”,让他们讨论“哪个才是真正的队委”。再邀请老队委分享亲身经历。例如,上一届大队长小林,每天课间不光检查纪律,还默默整理操场公共区域的垃圾,后来其他队员都主动跟他一起收拾。用鲜活的案例告诉新任大队委,岗位不是“管人的权杖”,而是“扛事的肩膀”。

用“角色反转”游戏打破认知误区                           

组织一次特别的队会: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临时指定几名队员扮演他们眼中的大队委。通过情境模拟,让大队委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同时学会换位思考:队员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队委?在思考和探讨之余,少先队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大队委观看有关优秀党员事迹的视频,最好是身边的榜样和鲜活的例子,引导大队委感悟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树立为队员服务的正确认知。

实践磨砺——把责任转化为具体行动

很多大队委对“岗位”等同于“权力”的误解,源于岗位内容太“抽象”。我们可以把队委的岗位职责拆解为具体的行动。例如,如果把纪律委员的岗位职责等同于“扣分”,就容易陷入“找错”的行为误区,但如果把其岗位职责进行细化,比如“每天帮助3名队员整理红领巾”“课间提醒大家轻声慢步靠右行”等,队员就会发现,队委岗位的价值在于从点滴实事中帮助队员做得更好。我们还可以设计以下实践环节——

设立“服务岗位体验周”,让岗位与责任挂钩                           

让大队委轮流负责一个具体服务项目,例如,担任红领巾电视台节目录制的负责人,从策划构思到落地执行都由他们牵头,让他们在协调队员、倾听建议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担当。曾经有个刚当选宣传委员的队员,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工作,一心想尽快完成任务,却陷入了“独断”的误区:他总是以“我安排好了”为由打断其他队员的意见,分配任务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队员的喜好和特长。结果,工作并未像他设想的那样顺利推进。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他虚心听取了队员的心声,改进了工作方法,在队员的协助下群策群力完成了节目录制。事后,他在总结里写道,原来一个人“说了算”不是本事,让大家一起“做得好”才是本事。

推行“岗位微任务清单”,量化服务成果                           

为每个岗位制定一份“每周必做的5件小事”,例如,学习委员需帮助1个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错题;体育委员需带领大家创新1个新的课间游戏;组织委员需收集3条队员对少先队活动的建议…… 

大队例会上,大队辅导员让大队委分享“任务完成得怎么样”,用具体的行动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努力能让学校变得更美丽、队集体变得更优秀、队员更加满意,他们的“服务意识”会自然生长。

反馈监督——建立包容又清醒的成长环境

大队委的不当言行,有时是因为缺少“反观自己”的机会。就像我们戴眼镜需要定期调整,他们也需要定期用“镜子”来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方向。少先队辅导员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引导策略——

召开“悄悄话茶话会”,让批评温和有力量

少先队辅导员要注意,大队委也是孩子,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大队委,可以在课后和几个小骨干围坐在一起,从第三方视角切入进行讨论,比如,少先队辅导员说,“今天我看到一个小插曲,有个大队委让其他队员排队时,双手叉腰喊‘快点’,你们觉得如果是你,会怎么说?”引导他们讨论并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曾经有个队委主动承认:“我当值日生时总说‘你必须扫干净’,其实我可以说‘我们一起把这儿扫干净吧’。”这种自我反思比外部批评更能触动他们。

设立“队员小信箱”,让责任在监督中发光

在少先队队室外放一个信箱,让队员匿名写下“想对大队委说的话”,每周由大队委们轮流开箱整理。例如,收到“希望检查卫生时别只批评,也告诉我们怎么改”的留言,就让卫生委员牵头制定“检查+指导”的新流程。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被看见、被期待时,对如何当好大队委的理解就更深入,就会更好地回应队员信任,努力服务集体,而非彰显权威。

长期内化——让责任感成为“内在驱动力”

其实孩子们渴望被认可、想“做点什么”的初心是珍贵的,少先队辅导员要做的不是打压他们的“主动性”,而是把这股劲儿引向正确的方向。

讲好“榜样故事”                           

在讲好少先队历史中的小英雄故事的同时,重点收集队员身边的感人事迹(比如坚持三年帮队员推轮椅的中队长),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小骨干,是把队员放在心上的”。同时,可以利用评选优秀大队委等激励方式,让大队委们感受到队员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可,激励他们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去做队员的好榜样。                                  
    用好“大队日志”                           

安排大队委轮流按周记录“今天做了什么服务”“遇到了什么困难”“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期末时进行总结和复盘,让这些点滴成为成长的见证。

做好“情感联结”                           

当发现大队委有不当言行时,先问一句“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而不是直接批评。曾有个孩子当大队长后变得急躁,后来才知道他是担心“做不好让老师失望”。当少先队辅导员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焦虑,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队员对“权力”的误解就像幼苗长出的侧枝,只要少先队辅导员用耐心和智慧去修剪,终会让主干长得更挺拔。少先队辅导员记得多给他们试错的空间——当年一个爱“命令别人”的卫生委员,长大后对我说,“小时候第一次明白‘当队委是要奉献的’,就是从您带我们整理操场死角卫生开始的”,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大学里的学生会骨干。教育就是这样,在细微处埋下种子,然后等风来,等花开。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