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备课工具箱 > 你问我答 >  正文

【你问我答】第4期:如何让少先队活动课有形式更有内容?

 少先队辅导员是党的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少先队员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为助力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指导下,《辅导员》杂志于2025年开启新栏目《你问我答·给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的建议》,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优秀少先队工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少先队辅导员解政策之惑、解工作之难、解成长之忧。

本期,一位新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我们邀请两位优秀少先队工作者给出建议与思考。

为了上好少先队活动课,我会专门花时间排练,有时像是在筹备“汇报演出”,即便如此,队员们在课上还是缺乏对活动内涵的深入理解,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我该如何让少先队活动课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日常,变得“人人乐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让队员们切实从中受益成长呢?

答疑解惑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少先队总辅导员 陈楠                 

当少先队活动课沦为精心雕琢的“汇报演出”,不仅让少先队辅导员忙得焦头烂额,也难以让队员们真正从中受益。其实,少先队活动课并不等同于队会和队课,它更具灵活性,关键在于通过活动育人,成为队员成长的“养分”。以下三个方法或许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

一、炼“三昧真火”:真体验、真趣味、真收获

首先,活动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让队员们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真体验”。比如,可以设计“红领巾微行动”活动,鼓励队员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可以组织开展职业体验、非遗传承体验、节能环保、爱心公益等活动。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队员们真正爱上少先队活动课,就得让活动充满“真趣味”。活动设计要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喜好,让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可以设计“红领巾闯关挑战”,将活动分为多个关卡,分别设置知识问答、团队合作、实践行动等不同任务关卡,队员们以小队为单元参与挑战,每完成一个关卡就能获得相应奖励。

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要注重活动成效,让每位队员拥有“真收获”。要通过活动培养队员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比如,可以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记录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学期末,根据档案内容对队员成长进行综合评价。炼好“三昧真火”,能够让少先队活动回归育人本真,帮助队员们在活动中充分投入、真正体验,感受乐趣的同时得到成长,实现“人人乐学”。

二、参“化字三诀”: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第一诀“化繁为简”,回归育人本质。活动形式不必复杂,可以从简单的小事入手,伺机开展“微行动”。比如,可以设计“红领巾每日一问”,利用晨会或课间时间,提出一个与少先队甚至是国家热点时事相关的问题,让队员独立思考并分享看法。第二诀“化整为零”,实现精准滴灌。推行“同题异构”活动模式,围绕活动课目的,面向不同年龄段的队员开展差异化活动课,比如围绕春节主题,小学低年级设计“年俗体验馆”,中高年级开展“非遗创新工坊”,初中年级举行文化自信主题演讲,实现分层育人。构建“1+N”活动网络,以一个核心主题统领多个子项目,调动各中队结合实际资源和队员需求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课,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第三诀“化难为易”,打破时空壁垒。活动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不必局限于固定的课时,适时安排“移动微课堂”。比如,可以利用课间课后、节假日等碎片化时间,组织队员们开展“红领巾小广播”“红领巾志愿行”等活动。通过参透“化字诀”,将少先队活动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变得“时时能为、处处可为”。

三、重“内外兼修”:内力+外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

“内外兼修”是指内外力相互作用。内力是指孩子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外力则是指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保障。想要激发队员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辅导员要学会做到“引导”而非“主导”,放手让队员们成为主角,可以试着将活动课的策划权交给队员们,让他们自主设计、组织和实施活动,充分发挥队员的小主人作用。“内外兼修”是指课内外相互融合。在课内,少先队活动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辅导员与语文教师合作,设计“红色故事会”;与音乐老师合作,组织“红歌连连唱”等。在课外,少先队活动可以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内容相结合,比如,辅导员与科技社团合作,设计“红领巾科创节”活动等。“内外兼修”还指校内外相互衔接。借助“教联体”机制,少先队活动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和社会,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们等外力因素的支持和保障,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研学、体验活动。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拓展少先队活动空间场域,推动少先队活动课融入日常贴近生活。

提升少先队活动课质量,关键是育人思维的重构。通过炼好“三昧真火”、参透“化字三诀”、注重“内外兼修”,将活动课的主体交还给队员,将预设的“剧本”转化为真实的成长记录,使观摩的“观众”转变为教育的共建者。希望这些方法能为您提供一些启发,让少先队活动课有更多“体验式”和“实践式”,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日常,在润物细无声中助力队员健康成长。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学院少先队教研员 马国勋 

少先队活动课是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主阵地,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当下,如何常态化实施每周一课时少先队活动,在活动实效、有效、长效上不断突破,真正彰显活动育人的优势,分享三个方面的建议供您参考。

一、牵住关键“牛鼻子”,确保活动“有意义”

少先队活动课要紧扣少先队的根本任务,引导队员们通过专属的活动情境,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因此,活动课不应只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以及形式上的热闹,更应关注活动本身是否能够激发、引导队员产生道德需要,是否促进德性的生成和生长这些核心目标。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要成为活动的引导者、讨论的点拨者和目标的总结者:既引导队员理解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使活动成为队员自觉、自愿、自主参与的活动;又引导队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引导队员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刻反思,加深道德认知,提高道德水平。

当然,少先队活动课的育人价值还在于队员能力培养的多元性:活动主持、组织协调、团队协作……在经常性的少先队活动中,辅导员要允许队员表达不连贯、动作不优美等真实自然表现,减少表演成分,课堂上强调现场互动和临场发挥,激发队员的灵感和创意。

二、转动焕新“万花筒”,创意活动“有意思”

“互联网+”时代的少年儿童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辅导员要结合少年儿童需求,灵活运用时尚、艺术、情感、媒体等元素,采取富有时代特征、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载体,诸如调查、游戏、情景模拟、现场竞答、行动展示等方式,并适当结合艺术形式。

同时,倡导少先队活动的“全时空性”。突破课堂界限,充分用好街道、社区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带领队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队员的快乐活动和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三、点亮活力“宝藏盒”,凸显活动“有实效” 

少先队活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发挥队员的主体性。辅导员要始终以队员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自主发展,切忌辅导员唱“独角戏”。活动课前,可以组织队员围绕活动主题、板块、内容、形式等开展讨论,鼓励队员参与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发;活动课过程中,每位队员、每支小队都有分工、有任务,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到方向在前、主题在前、教育在前,并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多元评价,帮助队员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有效激发行为自觉。

同时,少先队活动课要更多关注课前实践和课后延伸,并推动与其他学科或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比如,在开展“探秘印刷术”活动时,可以通过语文学科,梳理、归纳探究成果,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通过艺术学科,体验印刷操作、创作纸版画、设计文创产品等艺术创作;通过科学学科,寻访了解印刷材料及工艺,探索科学原理的应用;通过劳动学科,学习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学科与少先队活动课的融合,为队员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多维度的认知发展。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