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夯实共青团组织全团带队责任,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少先队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直以来,团上海市委、市少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全团带队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在思想引领、组织改革、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
聚焦立身之本,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强化党对少先队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各级党委明确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责任,市、区、乡镇(街道)党(工)委分管同志分别担任市、区、社区少工委名誉主任,市、区两级党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区少先队队长学校名誉校长,市、区两级政府明确1名负责同志联系少先队工作。市、区两级党委常委会每年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的同时听取少先队工作的汇报。在中小学全面建立少工委,党组织书记或党员校长担任少工委主任,强化学校少工委职能。
引导少先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先队员的希望和要求,遵循少年儿童思想认识和政治启蒙规律,坚持用“童言童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推出“总书记教导记心间”等系列文化产品,引导少先队员学习微视频队课、参加主题中队会、参加“红领巾奖章”争章、参与“红领巾讲解员”实践。建强“萌动上海”微信公众号,深化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单位机制化合作,打造荧屏冬令营、红领巾晒幸福、百年少年先锋、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等文化产品、平台。
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故事。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打造“少先队幸福成长课堂”。在“六一”、“十·一三”建队纪念日,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举行主题队会,在五四青年节等团的重大纪念日、集会活动中,邀请少先队员共同参与,推出“百年百章”上海红领巾学党史争章地图,打造“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海馆”。
聚焦工作主线,着力推进组织改革创新
加强少工委及校内外少先队组织建设。深化团教协作机制,巩固团教双主任制度,实现团区委书记担任少工委主任全覆盖。以团区委为重点,配齐配强“三员”工作队伍。推动建立团市委直属机关履行全团带队政治责任制度。完善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标准,在中小学健全少先队大、中、小队组织和红领巾小社团,巩固中学少先队和民办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推动所在区域有小学或初中的街道(乡镇)、社区(居村)少工委建设全覆盖,明确各街道(乡镇)团(工)委书记担任社区少工委主任。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福会少年宫、少年日报、小荧星等单位探索成立市级校外少先队组织。
完善少先队仪式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巩固少先队九年仪式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一年级“争做党的好孩子、准备加入少先队——‘争章入队’启动仪式”,二年级“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少先队入队仪式”,三年级“今年我十岁、养成好习惯——十岁集体生日仪式”,四年级“手拉手、心向党、共进步——大带小结对仪式”,五年级“我在队旗下成长——颁章仪式暨小学毕业典礼”,六年级“人大领巾大、人大责任大——少先队建队暨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七年级“责任、互助、勇敢——重温铭言仪式”,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四岁集体生日仪式”,九年级“珍爱少先队、向往共青团——少先队离队仪式暨初中毕业典礼”仪式教育。完善阵地标准,在中小学全面建立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鼓号队等,加强少先队标志标识的规范使用和保护。
优化少先队员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深入开展分批入队,坚持小学“争章入队”制度,强化中学“争章推优”制度,严把团员入口关,适龄少先队员推优入团比例达100%。依托《入团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等载体,创新初高衔接制度,实现初高中团员培养有序衔接。创新开展上海少先队“五育”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不断提升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幸福感。
聚焦路径方法,着力提升育人成效
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将少先队幸福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以“15分钟幸福圈”为主品牌,构建以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小五年规划”活动和少年军校、少年警校、少年科学院为主体的“三红三少”少先队实践育人体系。每年开展“雏鹰杯”红领巾课外实践交流展示活动,深化时代内涵、优化活动方式、拓展活动覆盖。深入开展以爱国、拥军、劳动等为主题的夏冬令营、队长学校活动。
关注青少年及青年家长急难愁盼。开展“红领巾倾听盒”“红领巾加油站”“红领巾朋友圈”等活动,引导队员互诉心声、疏解压力、传递温暖。推出“名校长公益大讲堂”,为家长育儿解惑,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举办小学生爱心暑(寒)托班,缓解青年家长假期看护压力。打造“追光小屋”,为困境家庭青少年配好“钥匙”,打开“心锁”。依托市第九次少代会代表提案,着力解决少年儿童关注的痛点“小事”,截至目前,超200所学校试点开展校园“下午茶”计划;“在公园增设儿童友好设施”被采纳列入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水平。依托青少年宫、社区公共服务空间、青年中心、公益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各条线文化场馆等,推进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建设,实现市、区两级全覆盖。做好校内外衔接,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双报到”制度。支持少先队员以社区小队、假日小队、志愿服务小队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活动。加大全媒体对少先队的宣传报道力度,每年开展“红领巾说新闻”“红领巾晒幸福”等活动,加强少先队队报队刊及清朗网络阵地建设。
聚焦关键力量,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养
完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高效完成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全员培训。依托市团校创办上海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学院,并在全市16个区全覆盖成立分院,针对学区总辅导员、新上岗大队辅导员、中队及校外骨干辅导员等不同群体,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提升工作者队伍整体素养。依托全国、市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持续学优带优留优。定期开展学术研讨,邀请全国专家分享经验、探索创新,启迪年轻辅导员。
打造专业职业成长路径。与华师大合作,探索双线并行的少先队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培养48名全日制学术硕士,20名在职辅导员考录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依托少先队工作学会和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打造涵盖队伍建设、教研活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维度的教科研工作机制。在职称评聘方面,推动市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设“少先队科目”,实行评聘对象、学科评议组、评聘标准单列,截至目前,共有162位辅导员获评中学高级职称、3位获评正高级职称、2位获评特级教师。
搭建学用相长实践平台。举办辅导员“幸福人生”风采大赛、“少先队幸福课堂”说课大赛,鼓励辅导员参加“青马学员说”,宣推“好爸爸讲师团”“好妈妈议事会”等优秀案例,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邀请辅导员参与“百人策展团”“百人宣讲团”“百年百章”争章地图策划等重点项目,检验学习成效。举行市级少先队课题申报,将优秀课题纳入团市委课题序列,同时汇编《少先队研究》科研成果集,实现学习成果共享。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