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宛平城醒狮广场,回望卢沟桥的石狮、触摸城墙上的弹痕,我仿佛听见了80年前的炮火与呐喊,也更加读懂了赵一曼、杨靖宇等先烈那‘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一14中队耿晨钧在活动上这样分享道。
2025年10月24日,北京市文汇中学将宛平城、卢沟桥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作为生动的红色课堂,组织初一年级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八秩峥嵘凝壮志,队旗引领续荣光”主题实践活动。

伴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激昂旋律,队员们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心田,在历史的发生地感悟民族精神,让爱国情怀在沉浸式体验中生根发芽。
仪式铸魂 醒狮广场立壮志
初一年级建队式选择在宛平城醒狮广场举行,肃穆的氛围与厚重的抗战历史相融合,每一环节都成为一次“沉浸式”的思想引领,让队员们在庄严中筑牢信仰之基。

上午9时30分,伴随《少先队出旗曲》,大队旗手与护旗手迈着坚定步伐入场,全体队员肃立敬礼,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回荡上空,唱出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江梓涛老师宣读建队决定,宣布初一年级新大队成立。学校党委张芊丽书记、张晔副书记、刘冰华主任等分别为新建中队授旗、为中队辅导员颁发聘书。

初一14中队耿晨钧作为队员代表发言,立下“以先烈为榜样,以奋斗绘青春”的誓言。队员代表耿晨钧在发言中结合卢沟桥的历史记忆,分享了她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先烈们以草根树皮充饥,仍坚守阵地,用生命筑起民族长城。今天,我们戴上红领巾,就是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她以“以先烈为榜样,以奋斗绘青春”的誓言,表达了新时代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强国少年的志向。真挚的话语引发全场共鸣,让人感受到少年们的赤子之心与时代担当。

本次仪式特别邀请了中宣部红色故事团专职教师、中央党校客座教授——开国将军王耀南之子王太和老师作为嘉宾。王老师以父亲的革命经历为引,生动讲述了抗战时期地道战、地雷战的英雄事迹:“那时没有先进武器,战士们就用双手挖地道、造地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敌人战斗!”没有空洞说教,只有鲜活的历史细节,队员们仿佛“触摸”到了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深刻体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最后,学校党委张芊丽书记致辞。缅怀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对队员提出“传承红色基因、奋斗精神、时代责任”的期望。最后,全体队员在江梓涛老师带领下庄严呼号,《少先队退旗曲》奏响,仪式圆满落幕。
研学悟史 红色地标传血脉
仪式结束后,队员们以“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走进宛平城、卢沟桥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启一场深度的研学之旅——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在实地探访中读懂历史、感悟精神,让红色血脉真正流入心灵。

在宛平城内,看着城墙上的日军炮击弹痕,沿着青石板路感受古城肃穆,在实地勘察中理解其“抗战活教材”价值;在卢沟桥上,通过“数狮寻痕”任务,对比石狮的艺术之美与战争创伤,结合地理视角深化对“卢沟桥事变”的认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通过英烈家书、武器装备等文物,台儿庄战役、地道战复原场景,以及国际视角展览,感受先烈英勇,理解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初心致远 青春之力赴时代之约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宝贵的青春年华,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活动结束后,初一6中队的郭海洋队员感慨道。她表示,这次建队仪式和研学与小学时的体验截然不同——真正感受到了“成长”,也更明白了“少先队员”四字的分量。许多队员也纷纷表示,这段经历让“抗战精神”从模糊的概念,化为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不屈”与“担当”。
大队辅导员江梓涛讲到,让历史与当代少年儿童产生关联,要充分将“组织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光荣感和归属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亲身经历后自然生长出来的。当看到队员们唱队歌时的认真、听英雄故事时的专注、在纪念馆中轻声讨论的模样,都说明这一切已走进内心。
据了解,北京市文汇中学少工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组织辅导员、少先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九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坚持以“红色传承”为核心,携手社会各界推动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少先队教育共同体”。
展望未来,学校少工委将引导队员们以抗战先烈为榜样,以队旗为引领,在学习中锤炼本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将研学所获转化为前进动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星星火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