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头条 >  正文

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既要练身体、增体能,更要磨意志、强心理

“1、2、3……”12岁的肖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烦躁,主动对队友小宇说:“那这次你先负责‘观察敌情’,3分钟后咱们再换!”近日,在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的战术合练场上,原本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个男孩,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小组配合赢得了教官的表扬。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局群团处联合开展“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红领巾请祖国检阅”国防教育训练营活动里,团云南省委、省少工委重点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写进训练计划,实现青少年“练身体、增体能”与“磨意志、强心理”的双重目标,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注入“国防+心理”的双重动能。

80年前,中国人民用热血淬炼出伟大抗战精神;80年后,这群“10后”的孩子们,则用另一种“抗战”——与情绪对抗、与挫折较量来完成自己的“成长阅兵”。

从“我不行”到“我可以”

国防教育中“心理韧性”锻造记

“我不行了……”在训练营的举圆木训练中,11岁的姜姜刚举了10秒,就把圆木放在地上,喘着粗气,眼圈红红的。圆木不算特别重,但要举着保持平衡,对刚开始训练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

“你已经坚持了10秒,比刚开始举的时候进步多啦!”关注到气馁的姜姜,随队的心理辅导老师赵丹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咱们不着急,先练举5秒,休息10秒,慢慢加到15秒,好不好?”

与此同时,旁边的几个同学也围过来,有的说:“我陪你一起练!”有的说:“你刚才举得特别稳,比我第一次好多了!”

在大家的鼓励下,姜姜重新抱起圆木。“1、2、3……5!”这次他稳稳地举了5秒。“太棒啦!”同学们立刻鼓掌。就这样,从5秒到10秒,再到15秒,姜姜最后不仅能完成规定的训练时间,还主动帮旁边力气小的同学托着圆木:“我帮你托一会儿,咱们一起数到30!”

“国防教育训练营中的心理培育,要有‘战地气息’,并将‘军事榜样’和‘心理引导’相结合起来。”通过运用“成长型思维”引导,赵丹帮助姜姜在“翻越障碍”中同步开展“挑战前心理建设”与“挑战后情绪总结”。赵丹表示,“我们把障碍训练比作人生困难,把队列坚持比作责任担当,要让孩子的心理韧性在挑战中自然生长。”

2025年10月4日云南国防训练营-过障碍练习。

此前,团中央权益部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专业团队发布了《青少年军体活动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操作手册》)。本次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则以《操作手册》为核心指导,重点做了“理论场景化、方法实操化”的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训练营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全程融入各个环节——如队列训练前,教官以铿锵有力的亲身示范,点燃学员们的昂扬斗志,军体拳打得虎虎生威、气势如虹;面对学员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官始终以“再坚持一分钟”的积极引导代替简单批评,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坚毅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操作手册》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我们设计每一个训练环节的‘指南针’。”赵丹提到,正是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的深度转化,让心理培育真正融入国防训练的每一个细节。

从“怕孤单”到“融集体”

一场育人模式的升级

十几名学员通过扮演“观察员”“补给员”等战地角色进行“角色变形”,再手拉手形成“互助圈”,圈外学员需要主动说明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及能为集体做的事,经圈内“战友”认可后方可加入……一场以“战地角色协作”为核心的《变形计》游戏,在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的心理团体辅导课上展开。

11岁的杨欣蕊格外腼腆,平时在班里总坐最后一排,下课也常独自待着。轮到她时,虽鼓起勇气冲向“互助圈”,却因没说明想法被拦住。她瞬间泄了气,小声说“还是算了”。 

看到气馁的杨欣蕊,赵丹立即蹲下开导,鼓励她说出想扮演的角色和能做的事。沉默片刻后,杨欣蕊小声表示想当“补给员”,帮整理装备、记清成员位置。队员小宇闻言伸手邀请:“正缺你”,其他同学也纷纷让出缺口邀请。

入圈后的杨欣蕊,眼睛亮了,嘴角也上扬起来。她首次当众分享说,“在圈外的时候,看着大家讨论角色、喊‘战友加油’,我觉得特别孤单,就像平时在班里没人跟我组队一样。进来以后,大家愿意让我当‘补给员’,手也暖暖的,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战友’的一员了,一点都不紧张了。”

“《变形计》的‘变形’不只是角色的变化,更是‘从孤单到融入’的成长。”赵丹提到,通过《变形计》这样的游戏,把《操作手册》里“人际共情”的理论转化为孩子能感知的“角色协作+主动表达”,让他们亲身体会“不被理解的失落”“被接纳的温暖”,比单纯讲道理更有效,也能帮他们学会在集体中找准定位、理解他人。

2025年10月3日云南国防训练营-心理团辅“变形计”游戏。

国防教育不止于传递爱国精神、提升体能素质,更是让青少年在提升体能的同时,实现心理品质的成长。据了解,应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将心理培育融入课外实践、体育锻炼等场景”“强化青少年挫折教育与意志锤炼”。

同时,为完成好云南省2025年十件惠民实事之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蕾”行动,团云南省委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的《任务清单》,要求“每月组织服务队伍进学校、进实践场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体验式活动化解心理隐患”。

训练营的落地,正是对这些政策的精准呼应。一方面,训练营配备的心理辅导老师,部分来自《任务清单》支持建设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业人才库,确保心理引导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压力调节团体辅导”“同伴支持训练”等环节,将《任务清单》中“体验式心理服务”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尤其针对9-14岁少先队员这一“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其首次独立参营可能面临的适应压力、训练挫折等问题。

团云南省委权益部部长栾丽华向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介绍说,为实现“体能与心理”双目标,训练营设计了“三个嵌入”机制:包括“训练环节即时嵌入”,如在“翻越障碍”中同步开展“挑战前心理建设”与“挑战后情绪总结”;“专门课程系统嵌入”,如设置“压力调节与同伴支持”团体心理辅导课,通过“信任背摔”“压力气球”等活动系统教学;以及“日常管理持续嵌入”,如每日内务后开展“10分钟心事聊”,建立“互助小组”,实时疏导情绪。

“我们不仅要练身体、增体能,更要磨意志、强心理。”栾丽华表示,此次训练营的设计,是对团中央“结合少年军校活动融入积极心理培育”倡导的积极响应,也是云南省“护蕾”行动在国防教育场景下的深度落地。

2025年10月3日云南国防训练营-心理团辅“大风吹”游戏。

实现“练体”与“育心”双提升

心理培育的“溢出效应”

肖尧的妈妈看着儿子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还特意摆到床头,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

每天放学回家,肖尧会主动把书包放好,把换下来的鞋子摆整齐。写作业时遇到难题,会先自己琢磨一会儿,而不是马上喊“妈妈帮我”。

肖尧的妈妈感叹地说“孩子的变化真的肉眼可见,现在他更懂坚持和责任,这些不是课本能教的,是真正在训练营中成长学会的。”

从训练营结营的反馈来看,“心理品质培育”的特色亮点成效显著,学员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上均出现积极转变,家长也对这种“国防+心理”的模式给予高度认可。据初步的结营问卷显示,90%学员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变好了”,95%以上的家长表示“支持以后再参加这类融入心理培育的国防活动”。

“以前我总担心他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现在看到他这么大的变化,真的特别放心。”肖尧妈妈说,“这样的国防教育训练营特别好,不仅让孩子练了身体,还让他学会了怎么管理情绪、怎么跟别人相处,这些都是他成长中特别重要的东西。”

结营不是终点,而是“护蕾”的起点。从长期规划来看,栾丽华提到,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将进一步联动“12355”青少年服务台,按照《任务清单》的要求,将有持续心理需求的学员信息转至属地“12355”线下服务站,确保心理服务在训练营结束后仍能延续。

同时,未来云南国防教育训练营将进一步让心理培育服务更持久、更专业。计划为教官开展更多“即时心理引导技巧”培训,让心理培育融入每一个训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国防教育是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心理培育是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支撑。”栾丽华表示,未来,团云南省委、云南省少工委将继续探索“国防+心理”的融合育人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在接受国防教育的同时,锤炼坚强意志、塑造积极心理,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少先队陈美瑶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