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课题组 马兴民、胡纯琦等

  摘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坚持儿童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坚持儿童的组织化培养,坚持全社会统筹推进儿童事业,坚持实践养成的教育方法,坚持促进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观念上的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实现了新发展。在“新时代”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中国少年儿童事业必将迎来新繁荣、新发展。

  儿童观,是在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决定着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儿童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生成与呈现方式,从被遮蔽的儿童到被崇拜的儿童(童心),从成人的附属到“儿童本位”、“儿童中心”主义,从尊重儿童的个体价值到彰显儿童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儿童观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带着社会历史的特性,也带着阶级的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构哲学体系和探求社会发展的论述里,儿童的成长和培养就出现在他们的关注视野中。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儿童观既一以贯之,又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作出适当调整,为各阶段儿童事业和儿童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资源。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坚持儿童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将儿童置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而不仅仅把儿童作为纯自然属性的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人,儿童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不违背儿童生命的基本规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揭示的人的发展问题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目标起了指导性的作用”,那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使个体获得“自由个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儿童当然也是。因此,儿童既享有作为社会人的全部权利,也是社会运动中的一支有生力量。马克思主义者普遍把儿童当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当作政党的未来。

  早在1866年,马克思就明确提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942年,毛泽东为当时的儿童节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79年,邓小平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并郑重提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此外,邓小平著名的“从娃娃抓起”理论(计算机普及从娃娃抓起,足球从娃娃抓起,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一百年”伟大事业得以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看待儿童和儿童事业,强调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力军、生力军,要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承袭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儿童的组织化培养

  这是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特色内涵。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组织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组织的力量也是儿童事业必须坚定依靠的,要对儿童进行组织化培养,让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如同苏联杰出的教育家、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说“我们追求的集体主义不压制个性,而是为个性创造这样的一种环境,这样的一种气氛,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中,个性能得到发展,并达到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想像的那种高度”。

  我们党十分重视儿童的组织化培养工作。1921年秋冬,在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创建了第一个“红色”儿童组织——安源儿童团,开启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的光辉篇章,被组织起来的儿童发挥出了革命能量,成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后备力量。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革命根据地要把儿童“组织在红色儿童团之内,这种儿童团,同样是儿童们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也同样要求“在斗争中组织与发展儿童团体”。纵观我国儿童运动史,劳动童子团、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儿童团、解放区的少先队和儿童团、新中国的少年儿童队、少年先锋队等组织,都曾在团结教育广大少年儿童方面发挥组织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少年儿童事业的领导。2017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少先队改革方案》,对少先队的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2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专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对做好新时代少先队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着力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推进新时代少先队组织改革创新;突出实践育人特色,推动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发展;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强化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回应了新时代少先队工作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为打造政治鲜明、思想先进、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新时代少先队组织提供了清晰路线图。

  三、坚持全社会统筹推进儿童事业

  这是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实践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这样的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个体只有成为世界中的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人性,因此教育意味着开辟空间引导个体人性向着公共空间、向着世界的真实敞开。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培养中更好地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同时还要看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在同一阶段也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国儿童事业一盘棋”的理念,着眼于儿童发展最优目标,强化对各种资源、力量的统筹。

  在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指导下,我国正在不断优化儿童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从儿童健康、教育、福利、法律保护和环境等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中国儿童事务工作机制。少先队组织则不断强化党、团、队一体化的政治要求,突出思想引导、政治启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在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代少年儿童正在亲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如何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与时俱进地做好少年儿童工作,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论、整体论方法,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关心爱护少年儿童,重视支持少先队工作,为少年儿童办实事,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

  坚持实践养成的教育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科学要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既改变对象,也改变自己,“对象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只能是并被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塑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曾谈到,工人一代的教育至关重要,需要把少年儿童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

  在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指导下,我国一直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涵养品格、健全认知。建国初期的“小五年计划”实践活动,培养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实践的好思想和好作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我们爱科学”与“创造杯”实践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以“新世纪我能行”等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帮助少年儿童成长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了“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不同年龄和学段特点,分层系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和生产一线岗位体验、夏冬令营、文化体育、少年科学院、科学普及、志愿服务等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促进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目标导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相一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一方面要求人要实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又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所以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物的原因,又提出只有从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培养人的各种能力,才能个人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着眼于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很多精辟深刻的论述。毛泽东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强调了学习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邓小平“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的“四有”概念,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勉励广大少年儿童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强调要“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眼于促进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先后推出了多种有效举措,推动儿童发展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此外,大力倡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党和政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儿童自由全面发展的立场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少年儿童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对“小眼镜”、“小胖墩”现象的高度关注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倡导,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关心无微不至。对于教育、健康、权益维护等少年儿童事务,总书记更是亲自擘画推动。在教育方面,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健康方面,指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在权益维护方面,指出“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坚持观念上的与时俱进 

  这是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要根据实践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针对当时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晚年的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同样,马克思主义儿童观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是其重要的理论品格。革命时期“革命论”儿童观占据主流,打破了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愚化”和“奴化”倾向,呼唤少年儿童做新一代的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儿童观的主流是“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儿童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成为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之后,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我国立足中国实际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吸收、转化、融合了各种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理念,推陈出新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说,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儿童观都有其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价值,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思想宝库。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关于少年儿童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少年儿童事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少先队改革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少年儿童工作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儿童观的新境界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课题组成员还有:冯臻、肖颖、范艳妮、胡靓、李玥、李昀阳)

   文章刊发于2021年6月NO.615《少先队活动》杂志

作者: 编辑: 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