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伯公灯”有故事

2021-05-10 15:38:22来源: 中国少年报

  亲爱的队员们,最近,全国各地少先队员们掀起了学党史热潮,寻访到一个个党史故事,就像发现了一个个“红色宝藏”。4月14日,我和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实验小学的队员们来到伯公凹地下交通站旧址,这里有一个“伯公灯”的故事,一起来听听吧! 

  伯公凹就在这个被群山掩映的小山坳中

image.png

  伯公凹位于城郊镇桃坑村,从市区乘车过来并不远,只是山间公路曲折盘旋,绕得人头晕。队员赖俊铖晕得脸发白,不禁感叹:“当年没有马路和汽车,在这样的山里运送物资,交通员们多辛苦呀!”

  不知拐了多少弯,车终于停稳,只见一幢两层的凹字形小土楼坐北朝南,与周围几间小土屋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伯公凹地下交通站旧址,如今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交通站纪念馆到了。image.png

  伯公凹地下交通站地处闽粤交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福建的第一站,位置十分关键。交通站有一盏煤油灯,点亮代表“安全”,熄灭代表“危险”。每次共产党地下交通员携带情报或护送人员物资,突破敌人层层封锁来到伯公凹时,只要看到那盏灯亮着,就会感到温暖和力量,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平安“回家”了。于是,这盏普通的煤油灯便有了一个名字——“伯公灯”。

  伯公凹地下交通站坚持运行5年之久,始终没有被敌人摧毁。它虽然小,却先后护送两百多名党的领导进入中央苏区,转运六千多担军用物资,还传递了大量文件和情报,为保护中央苏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伯公灯”也成了交通站安全可靠的象征。

  一门七烈士

image.png

  “安全可靠”四个字简单,却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叫邹广敦,大家都叫我阿敦,是‘一门七烈士’邹家的第四代后人。”纪念馆前,红色宣讲员阿敦叔叔热情地迎上来,一边带领队员们参观,一边为大家讲述英雄故事。

  原来,邹家人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交通站建立后,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全家搬迁到这里,一边用务农做掩护,一边经营交通站。随着交通站的运行,国民党反动派发觉这里“有问题”,却又无法确定,于是先后几次把邹家人抓起来拷问。

  “为确保交通线安全,他们面对严刑拷打毫不屈服,直到被残忍杀害,”阿敦叔叔红着眼睛沉重地说,“邹家有十三口人被杀,其中包括我的曾叔祖邹作仁、邹春仁、邹佛仁等七位交通员,他们都是党龄三年以上的共产党员,宁肯死也要保守党的秘密……”“啊!”队员们不由得惊呼出声,廖嘉昕还悄悄抹起了眼泪。

  墙面上的黑色痕迹是当年烟熏火烧留下的

  “看这里——”顺着阿敦叔叔手指的方向,队员们看到交通站外墙上有不少黑色印记。“每次审讯和屠杀都是一无所获,”阿敦叔叔继续说,“国民党反动派气急败坏,几年里三次把我们的房屋付之一炬,这就是当年烟熏火烧留下的。”亲人被杀、家园被毁,但活下来的人们没有退缩,他们掩埋好烈士遗体,擦干血泪,重建家园,继续地下交通站的运转,“伯公灯”也一直在这片山林间闪亮……

  “伯公灯”永不灭

  “阿敦叔叔,为什么烈士都不怕牺牲呢?”苏振图问道。

  “共产党为老百姓打天下,他们也就把党当作父母一样来孝顺和忠诚,”阿敦叔叔回答,“党有危难就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那您为什么要坚持守护在伯公凹,做一名‘红色宣讲员’呢?”张馨瑜又问。

  “这是我在伯公凹的第九年,而我父亲在这里守了二十八年,作为邹家子孙,我们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伯公凹的红色故事,把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阿敦叔叔动情地说,“我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幼儿园。他俩是听着我讲述的伯公凹红色故事长大的,现在,他们都在学着我的样子,给身边的队员、小伙伴讲述。每每听到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几十年前的故事,我总是比自己讲还要激动!”

  “谢谢叔叔,您讲的红色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范睿瑶说,“我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要传承革命精神,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对!我们要从小有信仰,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王明锋说。

  寻访结束,天也快黑了。阿敦叔叔取出“伯公灯”,打开熏黑的灯罩,指导大家为它添好油,接着将它点亮。淡淡的煤油味飘散开来,队员们眼睛里映照着“伯公灯”的火光,格外明亮。

作者: 编辑: 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