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3月16日电(实习记者 柴源)“三点半难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这一现象更受关注。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放学,家长却要五点左右才能下班。学生早放学,家长晚下班,这段无法同步的时间里,孩子怎么管?怎样避免这段时间成为变相辅导的温床?
近日,在“青年之声”少年儿童校外活动服务联盟、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的指导下,未来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会代表面对面论坛。围绕创新丰富少年儿童校外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振波,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潘成英,少先队活动专家、北京东城区总辅导员潘涤,友曼国际教育CEO杜国玲和现场的辅导员代表、家长代表,还有红领巾小记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点半放学后孩子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活动,接着上课外辅导班吗?论坛上,北京市史家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未来网小主播葛天宇分享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课后时间表”:在课余、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他不上任何辅导班或是课外班,而是在保证学习质量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去大剧院音乐厅观赏演出、去博物馆讲解从事公益服务活动、参加使馆开放日活动等等。葛天宇表示,多年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学到了很多课堂和书本上都学不到的内容,没有阅读和学习的实践,是白玩,没有实践的阅读和学习,是死学。
那么,“课后三点半”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北京市东城区少先队总辅导员、少先队活动专家潘涤告诉未来网记者,少先队组织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因为它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但学校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孩子们成长的所有需求。因此,社会机构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拿出一定的资源来服务孩子们,比如建立足球俱乐部,通过“体教结合”新的课外活动模式,让少先队员们在课堂之外,通过运动变得积极、健康,这对锻炼意志品质、面对挫折和困难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周颖同样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她的建议,应在社会层面加大、优化小学生成长环境。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保证小学生放学后实践活动的环境安全、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议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等活动阵地。设立学生校外活动专业场所,依托校外机构,把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学生托管起来,对孩子进行科技、艺术等兴趣培养。依托少先队现有教育资源,采取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携手的方式,开设少先队员开展中队、小队实践活动的基地,满足小学生的文化生活需要。
最后,周振波代表在与现场的少先队员交流时说道,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能够多学习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