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关注> 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不能没有长效机制
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不能没有长效机制
来源: 未来网  2017-07-03  责任编辑:木各  www.k618.cn
内容提要:这些年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引起孩子家长的强烈不满。有的不仅给受害孩子带来身体危害,而且造成长久难以治愈的精神创伤,形成挥之不去的...

  这些年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引起孩子家长的强烈不满。有的不仅给受害孩子带来身体危害,而且造成长久难以治愈的精神创伤,形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雾霾般缠绕在孩子的心头。前不久发生的“延庆二中学生被逼捡拾粪便”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遗憾,这类事情发生之后,往往因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陷于惩治无力的尴尬。就像上例,虽则涉案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本可以给予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处罚,但却因5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另外2人干脆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予处罚,只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这样的处理,难免有隔靴蚤痒的轻飘。

  因此,探讨建立校园欺凌不敢、不能、不想的长效机制,就明白无误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不敢欺凌的校园氛围,就得加大惩处力度。惩处是最好的教育,没有惩处利剑高悬,没有惩处产生威慑,校园欺凌或会恶性增长,二二得四、四四十六,将来愈发不可收拾。校园欺凌现在频发,不能说背后没有这方面失之过软的因素。因此对待校园欺凌,发现一次查处一次,而且必须壮士断腕刮骨疗毒,不能有任何迁就的做法。这方面,应当借鉴香港法例规定,10岁以上便需承担刑事责任,当被害人身体伤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事人就可能因法院认定为刑事案件而被警察带走。前几年,某校6名高三学生围殴老师,竟然打断了三根拖把棍,可教育局与学校协调之后,竟以不影响学生高考为名,被打老师不予报警,等待高考后再做处理。(2014年6月2日《华商报》)这样的做法,不但可能养虎为患,而且戕害了教育的本质。

  建立不能欺凌的制度环境,就得加强监管监督。这些年,每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总能看到当地教育主关部门启动问责的表态,但是问责了效果如何,为什么还会屡屡发生这样的事件,只不过换了时间、换了地点,换了当事人,如此而已、未见下文。乃至在国务院安排专项整治校园欺凌活动之后,还不断出现让人唏嘘的欺凌事件。这说明,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把相关责任落到实处,他们很有可能心存侥幸。所以必须细化落实防范制度,责任到人。延庆事件,绝不能停留在只是处理几个学生,要让学校和老师知道,他们也不是毫不相干的看客。

  建立不想欺凌的思想根基,就得加紧品德教育。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地方,这点没错,但同时还是育人的场所,而且和育人相比,道德培养、人格建塑更为重要。要不然,怎么会在教育方针中写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无疑是更加重要的素质。要教育——而且是经常不断地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友好谦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康德说过,如果你打了别人,你就是打了自己;如果你杀了别人,你就是杀了自己。老祖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向孩子强力灌输这些精髓,就不能筑牢孩子与人为善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30日在香港少年警讯永久活动中心暨青少年综合训练营考察时,赞赏警队重视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认为此举“非常有远见,有前瞻性。香港少年警讯对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恪守职责精神和强健青少年体魄方面具有长远意义和积极作用。”香港少年警讯作为香港警方下属组织,是对香港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迄今累计有超过100万名青少年参与,目前会员逾18万名。这是否为我们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当我们为孩子构建起不敢不能不想欺凌的长效机制,校园欺凌的悲剧,就可能减到最小的程度。

【本文责辑: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