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校园岁月本应是快乐而灿烂的,是一段留下美好回忆的人生旅途。可一些孩子的童年,却因遭遇了可怕的校园暴力,而心生恐惧,留下了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6月24日晚发生的北京市延庆二中一学生厕所受辱事件,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神圣的教书育人之地,怎么会成了暴力事件频发之地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量校园暴力事件的曝光,还是辱人者、施暴者出于炫耀的目的而主动发布出来的。已经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尚且如此,那些更为隐蔽的,不为人知的校园暴力事件又有多少呢?是什么导致了校园暴力的频发?谁又该为他们制造的罪恶承担责任?
应该看到,校园暴力的发生的背后,暴露的是诸多环节的教育上存在着问题,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要遏制这些校园暴力,守护美好的校园,同样需要这些环节都作出努力。
首先,家庭是孩子一生接触得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教育。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家庭环境、父母的思想言行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现在的子女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亏,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且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在层层庇佑下与人交往能力差、缺乏爱心等问题。
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子女的管教,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学习成绩上面,不注重德行的教育,且对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里、成长期的迷茫,如何引导孩子性情,思考得却很少,这些隐蔽的心理问题,为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甚至有的父母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采取“打骂”这种“暴力”教育方式为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其次,学校是孩子掌握知识、学习道德品德、掌握生存技能的决定孩子今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学校作为校园暴力因果链条上最后的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多的注重应试知识教育,唯分数至上从而导致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忽略了孩子们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学校老师在教书育人时难免出现“倾向性”,过多的照顾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差生不管不顾,导致差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冷”而放任自流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青春的花季不应该被暴力所摧毁,美好的校园生活不应该被校园暴力所“玷污”。要想让校园暴力永久的“退出江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为途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载体形成一个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校园一个教书育人的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