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关注> 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来源: 未来网  2017-10-26  责任编辑:柴源  www.k618.cn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还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长达86页、字数超过3万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专节论述,高屋建瓴、切中肯綮,阐释深刻、意义重大,凸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就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从来都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从来都是民族兴盛的源泉。党的十八后,文化自信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一个。原因不为别的,就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等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魂。只有对此认知到位,才能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也才能自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有素养,民族有希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既是中华文化的内在意蕴,又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为此,理应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培育并强化公民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让中华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双星闪耀,还得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作支撑。这就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前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同时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让低俗、庸俗、媚俗失去市场。后者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

  文化是立心铸魂的利器。无论是历史的纵轴还是世界的横轴,都流淌着文化的长江大河,演绎着壮阔的文化盛典。中华文化是中国的独特标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是弄潮时代的精神定力。让传统文化浸润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无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就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放飞文化强国的梦想,夯实文化强国的的基石。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

【本文责辑:柴源】